灵台县统计局“统计课堂”第四期开讲——解码综合核算里的“经济密码”

  • 时间:2025-07-30 09:26
  • 浏览次数:
  • 来源:灵台县统计局
  • 字体: [ ] [ ] [ ]
  • 分享:

为进一步提升全局统计干部业务素养,精准把握国民经济核算核心逻辑,7月29日,灵台县统计局举办“统计课堂”第四期培训,聚焦综合核算关键内容,重点解读GDP增速计算、三次产业占比分析及“上拉/下拉”作用等实用知识,为全县经济监测分析工作夯实专业基础。

本次课堂以“理论+案例+实操”为特色,由局综合核算业务人员主讲,结合县域经济实际数据,用通俗化解读、场景化举例,让抽象的统计指标变得可感可知。

一、拆解GDP增速:从“数字变化”看经济“真实活力”

“GDP增速不是简单的数字对比,而是剔除价格因素后的‘真实增长’。”课堂上,授课人员开门见山,详解GDP增速的核心计算逻辑。

GDP增速通常以“可比价”为基准——即先通过价格指数剔除通货膨胀或紧缩影响,再计算实际增长。具体而言,需先确定基期不变价GDP,再用当期现价GDP除以对应价格指数,得到当期不变价GDP,最终通过公式“(当期不变价GDP÷基期不变价GDP-1)×100%”得出增速。

“比如我县2023年不变价GDP为120亿元,2022年为100亿元,那么2023年增速就是20%,这反映的是扣除价格变动后经济的实际扩张幅度。”结合数据的举例,让干部职工对“可比价”的意义有了更直观的理解。

二、读懂三次产业占比:从“结构图谱”看经济“转型方向”

“三次产业占比是经济结构的‘晴雨表’,能清晰反映县域经济的产业重心和发展阶段。”授课人员进一步解析,第一产业(农业)、第二产业(工业、建筑业)、第三产业(服务业)的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,就是三次产业占比,计算公式为“某产业占比=(该产业增加值÷GDP总量)×100%”。

以某县为例,若2023年GDP总量为200亿元,其中一产增加值20亿元、二产80亿元、三产100亿元,则占比分别为10%、40%、50%。“三产占比过半,说明我县经济已呈现服务型特征,但若二产增速放缓,可能影响整体增长后劲。”通过数据对比,各业务人员快速掌握了从占比变化中判断产业结构优化趋势的方法。

三、解析“上拉/下拉”:从“贡献力度”看产业“拉动力”

“某产业对GDP增速的‘上拉’或‘下拉’,是判断产业对经济增长‘贡献力’的关键指标。”授课人员强调,其计算逻辑为“某产业贡献点数=该产业增速×该产业基期占比”。

课堂上的案例生动易懂:若我县第二产业基期占比40%,当期增速8%,则二产上拉GDP增速3.2个百分点(40%×8%);若第三产业基期占比50%,当期增速-2%,则三产下拉GDP增速1个百分点(50%×-2%)。“这意味着,当我们说‘工业上拉GDP2.5个百分点’时,就能精准定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。”

培训中,局干部职工结合本县上半年经济数据展开热烈讨论,围绕“如何通过占比变化看结构调整”“如何用贡献点数分析产业短板”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,现场核算各专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、贡献率等,进一步学通弄懂综合核算依据和方法,为后续指标分析奠定基础。

此次“统计课堂”通过聚焦核心指标、结合县域实际,有效提升了统计干部对综合核算的理解与应用能力。下一步,县统计局将持续深化“统计课堂”品牌建设,围绕经济监测、数据分析等关键领域开展系列培训,为精准研判县域经济态势、科学服务决策部署提供坚实统计支撑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